想賺銀髮錢

貼心勝過高科技

尊嚴樂活將是銀髮產業的驅動程式

 

【文 張淑伶攝影 李祈秀】

 

想像一家老人喜愛逛的商店。燈光柔和,走道寬敞,貨架低矮可及,產品說明字體很大;店裡提供輔助行走的購物車,販賣許多年長者適用的生活物品,更重要的是,服務人員願意和老人親切聊天。社區的老人都會來這兒逛逛,分享資訊,三五好友一塊兒享用容易嚼食和消化的健康餐,或是安排時間到附設的韻律室上年長者專屬的體能課。

 

這不只是夢想。日本已有以高齡者為主要客群設計的便利商店,而從網站做起,目前有兩家實體店面的台灣「樂齡網」,也勾勒出如上述對未來店面的想像。這樣的店,肯定不是以醫療器材為主的「求生店」,不是消費者非不得已才進來的地方。

 

樂齡網總經理張慶光說,從政府到業者,這個社會有必要打破「老等於殘」的觀念,「政府現在要推『十年長期照護』,為什麼不稱『十年樂活保險』?我覺得這社會老是用恐嚇的態度看待老年生活,應該要更積極正面」。張慶光的店裡曾來了位客人,和店員一聊就是四小時,讓他深切體會到年長者心靈的需求;如何將生活與心理的需求轉化為有意義又能獲利的事業,就是機會所在。

 

銀髮產業年齡界限模糊內容與時俱進

2010年開始,全球將進入戰後嬰兒潮退休的高峰期,台灣各式的銀髮產業不斷發展,工研院估計到2025年商機高達新台幣3兆5,937億。這塊餅看起來很大,但仔細探究,銀髮產業的定義卻有模糊之處。譬如購買「健康、保健食品」的,並不限於老年人,「化妝品、保養品」更有許多年輕使用者,「醫療產品、行動輔具」顧客則包含老人和病人;其實,老人需求和一般人一樣,都是從食衣住行育樂出發,只是多了點貼心的設計。採訪當天,張慶光的腳上就穿了一雙「老人鞋」,不用彎腰綁鞋帶,走起來非常輕又防滑。好用的銀髮產品,是可以跨年齡的。

 

銀髮產業的另一個特色,是它的內容會隨著時代「與時俱進」。拓墣產業研究所專案經理朱富國舉例,「生前契約」算不算銀髮產業?小時候跟著「任天堂」長大的六、七年級生,年老時會不會也需要特製的電腦遊戲?就如同幾十年前的台灣還把「嬰兒車」、「坐月子中心」視為沒必要的高級消費,隨著觀念改變,未來居家照護或遠距醫療可能都會被普遍接受。

 

當然,創新也是商業機會所在,近年在銀髮界竄起的保全業,就是讓老人家在身上戴小配件,一有急難可按鈕,保全人員便能掌握情況。只是,老人願意配戴這些配件嗎?利用GPS技術尋找老人行蹤,理論上很「高科技」,但要顧及老人是否會有被監視的感覺。朱富國觀察銀髮產業的趨勢,台灣不缺硬體技術,但是能結合硬體優勢與「服務」概念者,前景看好,畢竟「人」才是這產業最需重視的。

 

結合尊嚴感  產品設計更貼心

目前投入銀髮產業的企業,仍以醫療、保健產品為主,市場上固然有這些需求,不過,張慶光認為,「類醫療」產品不是銀髮產業的全部,畢竟,更廣大的族群是那些身體依舊健康的退休人士,針對年長者推出改良的生活用品,才是未來的大市場。

 

作為消費者,銀髮族群其實是很敏感的,畢竟沒人喜歡被歸類為「老人」,就算老,也要老得優雅、老得有尊嚴。熟悉這種心理,就能創造出體貼長者的生活用品,行銷訴求也可以更細緻。譬如, 有些人覺得用拐杖的感覺「很老」,可是上坡時又很需要它,那麼外型亮麗的收納式拐杖就符合所需了,不用的時候可一節一節摺起來放進包包裡,別人也看不到。又或者,中風過的老人,最希望能自己打理生活所需,這時候,可以調整餵食角度的湯匙或更方便掌握的筷子就很重要。還有一種外觀沒什麼特別的馬克杯,內部其實是漏斗型設計,杯緣最寬,杯底處最窄,只要稍微傾斜,就能讓人輕鬆喝到水。凡此種種改良的生活用品,大多是由日本引進,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創意研發。

 

 

「很多人認為沒需求的事,我則是沒看到供給。」原本從事資訊業的張慶光,念EMBA的時候從國外資料上看到有很多符合長者需求的產品,就覺得為什麼台灣的老人家不能享受這些?更嘔的是,仔細一瞧,這些產品還是台灣製的。台灣製造商重視量,在過去國內通路不多的情況下,寧願接國外訂單。張慶光創辦樂齡網之初,一家家拜訪這些廠商,現在,店內400多個品項中,有越來越多台灣製的產品。

 

 

與其讓「電台賣藥」耗損健康  不如把錢花得更有意義

問及樂齡網目前的營業額,張慶光語帶保留,他希望多耕耘幾年後再說,「如果我說的太高,怕會吸引很多只求利益的業者進來,然後他們會發現並不如想像好做;若說的太低,又沒有人願意投入服務老人,那麼老人也很可憐。」言下之意,這一行沒有暴利,不打算長期投入或不是真心想對老者提供服務的人,不見得賺得到錢。老人家的消費力如何?如果到台灣中南部鄉鎮,就能感受到「電台賣藥」的威力。與其讓不恰當的消費損害年長者的健康也浪費錢,不如開創更多他們可以正當消費的場所。「維持健康」、「延後老化」、「尊嚴樂活」是邁入高齡者的生活目標,由此來看未來趨勢,年長者的消費內容正由「後端」的治療產品,往「前端」的自我身心維持產品改變中。

 

本文出處:《全球中央》雜誌2009年9月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