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店,全館商品單筆消費滿1500元免運費,限台灣地區 (特殊商品除外,另見網頁說明)
商品存貨不足,未能加入購物車
您所填寫的商品數量超過庫存
商品購買上限為 {{ product.max_order_quantity }} 件
現庫存只剩下 {{ quantityOfStock }} 件
陳靜敏 成功大學護理學系老年研究所教授
劉 芳 臺北醫學大學高齡健康管理學系助理教授
林依瑩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
杜敏世 財團法人獎卿護理展望基金會執行長
華天灝 紀錄片《不老騎士─歐兜邁環台日記》導演
────真摯推薦
若你偶爾放慢腳步,讓自己落在後面好好看看父母的背影,你會看見,現在父母已不像養育你時那麼硬朗,總有一天,逐漸衰老的雙親終會需要子女照顧。
尤其,當父母兩人當中有一位被留下來時,失去老伴,只剩下自己的父母,面對著往後人生的不安和寂寞,這時候,身為子女,要如何照顧他們而不影響目前的生活呢?
父母年過七十歲,就要開始思考的課題
現代社會因為醫療進步,營養充足,年過六十五歲還活力十足,生活獨立自主的人比比皆是,這也讓許多做子女的明明知道自己的父母年紀大了,但多不願意面對現實,用「身體還很硬朗」,「還能四處趴趴走」,「有爸爸/媽媽作伴」…安慰自己。
如果父母已經七十歲了,子女們就不能太放心了。因為雙親就算現在很硬朗,但必然會有一位先離開。那個時候,失去老伴的爸媽需要面對的,不只有高齡的健康照顧問題、有不再工作後的經濟問題、有失去另一半的心理問題和人際問題,還有因為老化而許多日常生活不再方便(例如開車、修家電、打掃等)等等問題,都需要子女陪伴、守護他們。然而,身為子女,知道怎麼照顧好自己的爸媽嗎?
身為子女的我們,可能不放心讓他們獨居,可能健康問題需要天天看護照料、帶他們看醫生,也可能落單父母經濟無法自給自足,又或者失去老伴的傷心和失落讓他悶悶不樂、什麼事情都不願做了……。
《家有七十歲父母落單時》具體介紹了,與七十歲以上落單父母有關的各種支援。書中不光是從被照顧落單父母角度來看,同時也站在需要伸出援手的孩子女立場來設想,不論遇到哪一種問題,本書詳細提供了解決方法和可用資源:
‧父母「落單」時該怎麼辦?──孩子應該留心的事!
‧誰來照顧?該怎麼照顧?──決定同住或分開住的關鍵
‧試著理解失去配偶的父母心情──讓父母從喪失感中振作起來
‧保護落單父母免於深陷危險──困擾的事以及疾病
‧落單父母的居住要如何安排?──如何找到終老的棲身之所
‧如何跟落單父母談「萬一」呢?──不想留下悔恨可以這麼做
如何與落單父母親相處的指導手冊
直到今年四月底止,台灣兩千三百四十五萬人口中,年滿六十五歲的老人有兩百八十五萬九千人,比例佔百分之十二。社會人口的老化情形確實相當嚴重,我們應該要正視的,是七十歲以上,失去伴侶的落單父母似乎越來越多了。高齡者隨著年紀的增加,身心會感到不適,如果再加上失去相依為命的伴侶,那麼就更需要別人的關心與幫助了。
但是父母不會開口請孩子幫忙,有些會覺得有失自尊、有些則怕子女為難。即使有些父母想對子女發出SOS的訊號,也會因為個性或環境,有的變得不講道理、有的哭哭啼啼,身為子女,行動前充分思考或充分溝通變得很重要。
本書監修河合千惠子是經驗豐富的臨床心理研究員,參與多項老人心理諮商輔導計畫,並出版過許多老人心理相關書籍。她在本書提供豐富的情境狀況與案例故事深入探討,並提出因應的對策教導身為子女如何與父母親相處:
頑固、任性的父母/不做家事的父母/依賴心很重的父母/感情很好的父母/獨立心太過旺盛的父母/沒有經濟基礎的父母/藉由孩子來提升自我評價的父母
(1) 落單父母的個性:真的「不想同住」嗎?
(2) 落單父母的健康狀態:分開住需具備的條件
(3) 經濟狀況:不要太過在意父母留下的財產
(4) 父母和孩子、家人合不合:相互有無共識
(5) 孩子們的狀況:同住最好趁孫子還小的時候
(6) 父母希望的「居住」條件:對他們來說是否是良好的環境
(7) 離開熟悉的環境:父母是否希望生活起變化
(1) 盡量在父母身體健康時就同住
(2) 生活費盡可能要分開分擔
(3) 先預想可能發生的婆媳問題
(4) 不要讓落單父母感到孤獨
(5) 生活方面幫落單父母規定所有細節
(6) 了解父母的心情
(7) 重視房子的隔間
(1) 心的變化:變得做什麼都提不起勁;想起過世老友的事,注意力渙散;生活步調容易打亂……。
(2) 行為模式的變化:失去好奇心、害怕跟人見面、變得十分謹慎……。
(3) 健康狀態的變化:睡眠障礙、疲勞感、憂鬱症……。
(4) 日常生活的變化:落單的一人需要作原本兩人分擔的事情,例如打掃、修電器、洗衣服、跑銀行或區公所等等……。
(5) 人際關係的變化:夫妻一同往來的朋友聚會不再參加、可能朋友也會刻意迴避……。
★完整整理父母的「居住」問題和解決方案:
父母的個性不同,子女的條件不同,也不一定和父母同住就一定對他比較好,作者從父母性格、經濟、看護等不同情況,告訴讀者同住或分住要考慮的問題:
★豐富案例說明照顧父母的「經濟」問題和解決方案:
即使是同住,也必須思考可能會出現醫療、看護等等支出,長期都是一筆可觀的費用,作者以許多案例說明身為子女可能要思考的問題,如何和其他兄弟姊妹討論「由誰負責照顧父母(同住)」、「費用如何分攤或支付」、如何和父母商討是否有能力幫忙、父母財產想如何支配。除此之外,也可以思考保險和政府的各項補助等方式來解決。
★提醒子女各種小貼心,讓落單父母過得快樂:
失去一位父母不是只有子女傷心,落單的一方失落感和不安更深,身為子女可以多多和落單的父母吃飯、帶他去旅行、一起看相片、甚至帶他參加諮商團體,讓他振作。同時鼓勵父母參加志工活動、交朋友、發展興趣、活用他們的智慧,甚至無所事事,找到生存價值。
★教你和父母手足溝通,避免煩人的家族爭議:
父母由誰照顧、如何照顧,以及父母的財產支配問題,時常是家族裡引發爭議與不快的來源。要照顧到父母的心情,有些需要讓自己和手足充分表達想法,才能討論、得到共識,但很多人不知道如何開口,作者又許多案例故事告訴大家可以怎麼做!
★台灣銀髮族資源:
監修者 河合千惠子
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研究所研究員
1950年,出生於東京。畢業於千葉大學人文學部(心理學專攻)、日本大學研究所文學研究科博士前期課程心理學專攻。
目前是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研究所的協助研究員,以及櫻美林大學增齡‧發達研究所的客座研究員。主要以老人心理學、臨床發達心理學為研究主題。而其研究成果以實際的活動造福了喪失伴侶,以及面對人生最後一個階段的人。另外也成立了「微笑網站悲傷輔導」,協助失去伴侶的人從悲傷中站起來。著作有《伴侶先離開》(合著,春秋社)、《失去伴侶時》(廣濟堂出版)、《伴侶先離世》(海龍社)、《從夫、妻過世的悲傷中站起來》(編著,三省堂)、《支持你度過悲傷,你要如何幫助面對死別悲傷的人》(合著,學習研究社)等。
推薦序 如何與落單父母相處的指導手冊 陳靜敏
前 言 家有七十歲父母落單時
第1章 父母「落單」時該怎麼辦?
──孩子應該留心的事!
1 父母親總有一天會「落單」
──父親或母親過世時,就是你做出抉擇的時候了
其實你也很擔心「那一天」的到來
無法置之不理,卻又沒信心能好好照顧
2 父母落單前,孩子們要先做好準備
──為了能做出最佳選擇,平時就要好好思考
必須面對的幾個問題
對生活的影響是無法避免的
最重要的是「了解父母親」
有些事情只有孩子才能辦得到
第2章 誰來照顧?該怎麼照顧?
──決定同住或分開住的關鍵
1 不要忽視父母的個性及生活習慣
──不尊重落單父母的意見及考慮其個性,是沒法談是否要同住的
父母不一定會說真心話
了解父母的個性
頑固、任性的父母
不做家事的父母
依賴心很重的父母
感情很好的父母
獨立心太過旺盛的父母
沒有經濟基礎的父母
藉由孩子來提升自我評價的父母
落單後可能會變身為「麻煩父母」
2由哪一個兄弟姊妹來照顧呢?
──等「那一天」到了再商量就太晚了
照顧父母是長男長女的責任?
無法避免的「經濟」和「繼承」問題
手足間最好能先訂定協議
3同住還是分開住?
──只要父母幸福就好了!
同住不一定就會幸福
同住、分開住的優缺點
判斷同住或分開住的七個重點
事先訂下對同住的共識規則
第3章 試著理解失去配偶的父母心情
──讓父母從失落感中振作起來
1理解落單父母的不安與失落感
──即使是見面就吵架的夫婦,伴侶過世也會帶來很大的打擊
不可以這麼說!
落單父母面對的六種變化
心的變化/行為模式的變化/健康狀態的變化/日常生活的變化/人際關係的變化/經濟基礎的變化
如何克服伴侶過世的悲傷
第一階段:驚嚇/第二階段:承認喪失/第三階段:逃避/第四階段:恢復/第五階段:重生
2 孩子要如何幫助落單父母從失落感振作起來
──就算無法不再悲傷,但是卻能夠克服悲傷
振作的關鍵在於「子女和孫子的鼓勵」
一起吃飯
帶他去旅行
一起看以前的相本
傾聽
參加諮商團體
3 希望他每天都過得快樂